旅游通道: 旅游资讯景区动态旅游攻略酒店新闻旅行医生旅行宝典旅游法规导游知识导游词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亚太旅游网 >> 旅游新闻 >> 景区动态 >> 最美烟台揭秘天后行宫坐南向北的秘密
景区动态  
最美烟台揭秘天后行宫坐南向北的秘密
【亚太旅游网】 时间:2016-04-24 来源:本站整理 【收藏本页

福建会馆是妈祖文化在烟台的根据地。

今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辰1052年纪念日,福建会馆里面热闹非凡,来自两岸三地的1000多人赶到这里,按照北方祭拜仪式参与了妈祖娘娘的祭祀活动,祈福
平安。

    水母网4月23日讯(YMG记者唐寿锐 权立通 唐克摄影报道)  “行初献之礼,行亚献之礼,行终献之礼;献帛,献璧……”今年4月13日,农历三月二十三,是妈祖诞辰1052年纪念日。烟台福建会馆热闹非凡,来自两岸三地的1000多人赶到这里,按照北方祭拜仪式参与了纪念妈祖的活动,祈福平安。

    妈祖文化发源于福建莆田,烟台是妈祖文化在北方的重要根据地。妈祖文化节在烟台也已经举办了三届。市博物馆办公室主任王金定介绍,与前两届妈祖文化节祭祀方式不同,本届妈祖文化节完全按照北方祭拜仪式,还原古时沿海百姓向妈祖祭祀、祈福的场景。妈祖文化虽然发源于南方,但是经过在烟台一百多年的地域融合,早已入乡随俗,发展成有烟台地域特点的妈祖文化。

    妈祖文化传入烟台并得到弘扬

    明初烟台人建起天后宫

    中国妈祖文化始于宋代、成于元代、兴于明代、盛于清代、繁荣于近现代,而当代闽台妈祖文化又有进一步的交流和发展。妈祖文化,也可以说是妈祖信仰,是海洋文化的一种特质。历史上宋代出使高丽、元代海运漕运、明代郑和下西洋、清代复台定台,可谓“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

    妈祖,姓林名默,原是宋代福建蒲田渔女,生于公元960年,卒于公元987年,在人间只活了短短的27年,终身未嫁。林默识天文,知医理,深通航海之术,一世行善救生。据史料记载,在一个狂风暴雨、天昏地暗的黑夜里,她听到海上传来迷失方向渔船的呼救声,她毅然点燃了自家的草屋,那冲天的火光将渔船引领上了岸,死里逃生的渔民对她感激涕零。她的去世也是因为抢救海上遇难船只,奋不顾身溺水身亡。人们为了纪念她,希望这样的济世英雄永远活在人间,永远保佑他们海上平安,为民造福,于是便将她演化成升天成神。由于林默的无私奉献,在她辞世的当年,当地人民便为她立庙祀奉,还选择了最亲切的称呼——妈祖,北方称作海神娘娘。凡是靠海为生的人都很信奉妈祖。妈祖通过历代皇帝、王公大臣、渔民、商人和华侨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自宋初至清末,历代皇帝对妈祖的褒封多达26次,从“夫人”、“天妃”、“天后”直到“天上圣母”(在烟台福建会馆大殿内有详细的褒封称号)。

    妈祖文化对于烟台来说,除了现在的福建会馆外,曾经供奉妈祖的天后宫也是标志之一。因为烟台市区就是以天后宫为轴心而孕育发展起来的。自元代开始,经明清两朝,我国漕运比较发达,芝罘湾是漕运船舶必经之地,妈祖文化也随之传入烟台。

    在明朝初年,芝罘湾内数十家渔民为保佑出海平安,共同集资在今烟台市芝罘北大街中段文物店处修建了三间草屋,供奉妈祖,此为天后宫的前身(民间也称作“大庙”)。清雍正年间,芝罘湾已成为我国北方海上运输的重要港口,广州、福建、宁波等地商船来往频繁,前来供奉妈祖的人增多,天后宫得以不断整修。嘉庆十五年(1810年)再度扩建后,形成拥有房舍64间,由山门、钟楼、鼓楼、大殿、陪殿、两厢、戏台等组成的三进式建筑群。重建后的天后宫,不但使妈祖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而且逐步成为烟台的商贸中心和文化中心。
 
    150年历史天后宫被强行拆除

    徒留戏台看城市变迁

    至清末道光年间,老烟台已有商户千家,成为商贸往来及胶东各地粮油渔盐等土特产集
散的商业重镇,天后宫香火越来越旺盛,庙前东、西商贸市场随之繁荣起来,形成了鱼市街、草市街、果木市街、鸡鸭市街、竹竿市街、菜市街、面市街等多种集市林立的格局。每逢春节、元宵节及海神诞辰、仙逝之日,都要举行盛大的文化活动,俗称庙会。1901年烟台八大商家发起成立烟台商会,会址也设在天后宫。辛亥革命后,天后宫又成了金银交易议价市场,每天清晨,各商号均要派人到天后宫取回当日以金银易铜钱,以金银易银元的标准比价。

    可惜的是,有150多年历史的天后宫,在1975年被强令拆除,如今只剩下一个戏台,独自站立在北大街上,静静地看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

    天后行宫兴建晚于天后宫近200年

    独特格局坐南向北

    烟台福建会馆是妈祖文化在烟台的根据地。19世纪中叶的烟台,已经成为北方重要的
商埠码头,那时来烟台经商的福建人很多,他们便在烟台修建了一处闽南风格的庙宇性建筑,即为福建会馆。福建会馆又称天后行宫,始建于清光绪10年(1884年),竣工于清光绪32年(1906),耗时22年,比烟台人自己修建的天后宫晚了近200年。但这个工程在当时被称作“鲁东第一工程”、天后行宫也有“江北第一宫”的美誉。

    福建会馆(天后行宫)里的一砖一瓦、所有的雕刻装饰都是在妈祖的家乡福建泉州采集制作好,用船将它们一点一点地运至烟台,在这里组装而成的。修建过程中时常出现意外,当时,运输戏台的建筑材料的船在海上遇到大风浪被打沉,材料构件全都沉入海底,为了赶工期人们只能在烟台采购石料、木料再由福建工匠雕刻而成,戏台由此成了福建会馆中惟一用材来自北方的建筑。

    天后行宫供奉的海神妈祖被看做是渔民的保护神。所以,当时在设计福建会馆走向的时候,妈祖自然要朝着大海的方向。由于烟台的海在北面,所以福建会馆有别于其他中国的老建筑大都是坐北朝南走向的惯例,而是坐南面北的特殊格局。王金定笑着说,这也是福建会馆独有的烟台特色,也是烟台妈祖文化的与众不同之处。

    福建会馆(天后行宫)建成以后,一直是由福建人叶氏一家管理的。1954年叶氏家族第三代叶永甫、叶永昌将福建会馆连同馆内所有陈设和相关文物一并交给了烟台市政府。1958年,烟台市政府将这里改为烟台市博物馆,这才使这座古建筑在文革期间能被保存下来。

    现在,妈祖文化在烟台继续留传,烟台市博物馆内常年设有妈祖文化陈列展。每逢妈祖诞辰,市博物馆都会和在烟台的福建商会联合举办庆典活动,继续将妈祖文化发扬光大。近几年,烟台市博物馆暨妈祖诞辰举办了烟台妈祖文化节,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三届,而且会继续举办下去,要将这一文化活动打造成又一个属于烟台人自己的民俗活动。尤其在今年的妈祖文化节上,来参加祭祀的人们不仅有烟台市民和在烟台居住的福建人,更有来自台湾和香港的同胞,从中不难看出,妈祖文化是流淌在炎黄子孙血液中的一种精神传承。

天后宫被拆后只留下戏台

    庙岛也有个天后行宫

    从蓬莱乘船便可直达素有海上仙山之称的长岛县庙岛。庙岛面积约1.43平方公里,古称沙门岛。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岛上渔人为求
海神保佑,在岛内凤凰山前修建了天后宫,又称娘娘庙,庙岛之名即由此而来。

    庙岛天后宫始建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明崇祯元年(1628年)扩建,有前殿、后殿、山门、钟楼、鼓楼及戏楼等建筑,共占地90亩。门前正上方,有咸丰皇帝亲笔题的“神功济运”匾额。海神娘娘铜像即正居暖阁之内的龙墩上,暖阁里,4尊侍女;暖阁外,4尊妃女;还有12尊巨大的站班。这里的碑碣、铜鼎、壁画、船模等,是研究我国航海史的重要资料。

    2001年,庙岛显应宫开始进行大规模维修,宫庙维修引来了大规模的社会捐款。为了答谢当地企业和社会各界的社会捐助,翌年长岛县举办大型活动———妈祖节,把它作为长岛旅游文化节的一个组成部分,妈祖文化活动开始恢复。

    岛上的渔民说,庙岛自从有了妈祖,最热闹的场面是每年夏间的“海神娘娘”庙会。从农历七月初七开始,在娘娘庙前的戏楼上开演戏文,往往一演就是七八天、十来天,有时竟长达20多天。庙会期间的盛况,将南来北往的船客吸引住了,纷纷在庙岛上驻足观赏。附近的船也纷纷前来,一清早航行至庙岛,一直闹至深夜戏散,才点上灯笼,各自摇桨归家。

  三万福建人在烟台

    百余年前,福建无数商会、船帮拖家带口来到烟台,发展两地商贸,有的在这里安家落户,有的在这里创业发展,不仅推动了两
地经贸的繁荣发展,也为两地人民世代友好往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百余年后,依然有很多福建人追随着前辈的足迹,将家安在烟台。据烟台福建商会会长陈汉才介绍,目前生活在烟台的“福建人”接近三万人,其中绝大部分已经将家安在了这里,变成了地地道道的烟台人。

    “福建人来烟台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一百多年来从来没有间断。最早一批来烟台的福建人现在应该都发展到第三代了,前两代人有的还可以说是从福建老家搬过来的,第三代则是在烟台出生、在烟台长大,可以说是土生土长的烟台人了。”老家在福建泉州的陈汉才说,他是上世纪90年代来到烟台的。他说:“我来的时候还是年轻的小伙子,现在,我儿子都快三十岁了。”

    陈汉才给记者讲述了一个小故事。前一段时间,他在烟台的一位老乡在苏杭待了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回烟聚会的时候连发感慨:“还是烟台好。”陈汉才开玩笑说,苏杭可是人间天堂。那位老乡干脆回答:“别说苏杭了,现在在福建老家都没有在烟台的感觉好。”对于这则小插曲,陈汉才非常有感慨:“生意人习惯了走南闯北,说实话,和很多在烟台的‘老福建’一样,我已经把烟台当做了家。爱在烟台,难以离开!”

 

免责声明:
1、本文系网友投稿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