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通道: 旅游资讯景区动态旅游攻略酒店新闻旅行医生旅行宝典旅游法规导游知识导游词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亚太旅游网 >> 旅游新闻 >> 旅游资讯 >> 木兰:建绿色产业基地、低碳工业新区、旅游胜地
旅游资讯  
木兰:建绿色产业基地、低碳工业新区、旅游胜地
【亚太旅游网】 时间:2011-12-08 来源:本站整理 【收藏本页

  东北网12月8日讯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2012——2016)

  县域生产总值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财政收入达到1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2012-2016)

  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年均增长1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年均增长12%以上。

  突破

  优化区位

  在创造交通优势和融入都市经济圈上谋求新突破。在哈同公路之间开辟一条大通道,打开木兰通往市区的最便利、最快捷途径,融入哈尔滨一小时经济圈,将劣势转为优势。以庆安—木兰—尚志公路线为主成为哈尔滨市“三纵”规划中的第二纵省道,将松花江南北两岸的大动脉连接更加顺畅。摆渡渡口处修建跨松花江大桥,切实做好基础工作,尽快立项、尽快开工,用跨江大桥这个千秋工程造福木兰人民。

  开发资源

  扶持地毯、柳编、酿酒、肉牛等传统项目,扩大视野,扩张规模,拓展市场,盘活现有资产,鼓励蓝艺等有条件的项目继续退城进区,真正打造成为木兰品牌和立县支柱。深度开发风能、矿产等自然资源,建设江北避暑城、高档休闲区、城市后花园,为打造江北山水旅游品牌,大力开发具有木兰特色的旅游产品,把旅游打造成兴县项目、富民产业。

  培育产业

  做好与中广核、大唐等企业合作的前期基础工作,培育新型能源矿产开发等方向新、后劲足的项目群体,造就未来发展的稳定财源。

   举措

  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

  围绕资源的开发利用,围绕基础产业的壮大做强,引进开发企业和产业龙头。在充分盘点和分析木兰的资源优势和基础产业的基础上,筛选出适合在木兰发展的国内国际500强和知名龙头企业以最优的政策引进木兰。发挥园区的平台和载体作用。以生态、低碳、环保为目标方向,引导招商项目和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各类资金,以投资、联营、入股等形式,参与园区建设,激发园区自我发展和创新升级能力。

  内资、外资享受同样优惠政策,全面降低门槛,从资金、用地、项目上给予倾斜,引导群众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使创业、致富成为自觉追求。

  项目建设作为基础支撑

  只有抓住项目,竞争才有资本,富民才有保障,强县才有希望。要把项目建设作为基础支撑,把培育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增强前瞻性和实效性,切实做好项目谋划文章。着眼当前,兼顾长远,认真研究产业政策,摸准投资方向,加强沟通交流,放大各种优势,在资源开发、基础设施、民生事业和民间投资等方面,依托权威机构搞好论证,认真谋划和包装一批打基础、增后劲、促升级的财源项目。

  增强主动意识和效率意识,切实做好项目争取文章。既要做好大项目的谋划争取,也要让小项目遍地开花。树立超前意识和精品意识,切实做好项目推进文章。要抢前抓早,基础先行,看准就干,既坚持原则,又不失灵活,积极稳妥处理好项目申报、规划设计、土建施工等环节的交叉关系,确保早立项、早设计、早开工、早见效。要强化领导责任,完善监管机制,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建成优质项目、高效项目、廉洁项目、群众满意项目。四要立足打破瓶颈、拓展渠道,切实做好项目融资文章。引进和对接金融机构,推进银政合作、银企合作,搭建政府融资平台,加大项目融资的信贷支持力度,有效解决建设资金不足问题。通过整合资金,捆绑使用,使各个渠道资金合力支持项目建设。

  兴农富民作为第一目标

  在促进产业生成和组织化、规模化经营上谋求新突破。突出生态、绿色、循环特征,推进玉米、水稻、大豆、肉牛等传统产业转型,大幅增加农民收入,增加非粮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

  全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夯实农田水利基础,提高机械化水平,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做大上下游产业,组建专业合作社和各类协会,提高各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每个乡镇要培育一个到两个能够带动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至2016年,专业村屯要达到一半以上。

  调整种养结构,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畜牧业,引导农民走农牧结合、粮经结合路子,以一村一业或多村一业、每户都有致富项目为目标。支持和吸引有积累、有技术的农民工回乡创业,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加快新农村建设,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为基础,推进规模较小村屯的撤并,向重点村屯整合,在实现农村人口相对集中的同时,加大基础设施集中投入,通过统筹分配资源,降低公益事业建设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树立新的村屯建设样板,推进小城镇建设。

 社会发展:实现“以地兴城”

  改造老城区、打造新城区“双轮驱动”,至2016年全部改造镇内棚户区,木兰镇常住人口突破10万人。完善基础建设,公共服务先行,用优质项目支撑城区建设。加大土地收储力度,实现“以地兴城”。引导居民树立主人意识,主动参与城镇管理。

  加快民主法制进程。支持人大、政协依法社会发展:实现“以地兴城”

  履行职能,进一步扩大工作空间,在凝聚人心、建言献策、改善环境、队伍建设、工作落实等方面,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加强双拥工作,推动武装工作全面发展。认真落实民族、宗教政策,支持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全面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引导群众知法守法,依法维权。

  积极发展社会事业。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统筹推进卫生事业改革,创造更优越的城乡就学就医环境。坚决贯彻计划生育国策,力争进入全国优质服务先进县行列。落实就业优惠政策,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实现城镇、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农合全覆盖。

  构建平安社会环境。继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打击违法行为。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高度重视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及时主动化解矛盾。强化安全生产责任,从源头上和管理上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

  未来生活:追求生态宜居方向

  在扩张规模和彰显个性上谋求新突破,今后五年,坚持改造老城区、打造新城区“双轮驱动”,以“江、河、路、桥、渠”为空间格局,以老城区棚户区改造、东部行政区和西郊湿地公园建设为重点,扩张城镇规模,塑造天蓝、树绿、水清的个性形象,打造幸福指数较高的生态宜居型滨水园林城市,至2016年,全部改造镇内棚户区,木兰镇常住人口突破10万人。把战略性、前瞻性、科学性、导向性和可持续性融入城镇规划,做到规划一步到位、项目分步实施,切实增强规未来生活:追求生态宜居方向

  划的专业性和法律效力。进一步完善基础建设,在提高配套能力上多下功夫。坚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先行,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用优质项目支撑城区建设。加大开发力度,在提高经营效益上多下功夫。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进一步完善城镇开发管理办法,运用“投入、经营、增值、再投入”的滚动发展模式,加大土地收储力度,控制一级市场,规范二级市场,盘活土地、房产等资产,以资产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实现“以地兴城”。

免责声明:
1、本文系网友投稿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