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通道: 旅游资讯景区动态旅游攻略酒店新闻旅行医生旅行宝典旅游法规导游知识导游词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亚太旅游网 >> 旅游新闻 >> 导游知识 >> 导游考试基础知识:中国古代建筑1
导游知识  
导游考试基础知识:中国古代建筑1
【亚太旅游网】 时间:2011-10-10 来源:本站整理 【收藏本页

第五章 中国古代建筑

第一节 概述

一、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至汉代是我国古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原始社会建造穴居、地面式和干栏式木构建筑。商代夯土技术已经成熟,建有规模宏大的宫室和陵墓。西周出现以宫室为中心的城市和建于夯土高台上的大殿,木构架已成为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战国城市规模扩大,高台建筑更为发达,砖瓦的使用也反映了建筑技术的提高。秦汉时期,抬梁式和穿斗式木构架建筑,作为独特体系,已基本形成,修建了空前规模的城池、宫殿、陵墓、长城等。东汉时期出现了全部石造建筑物,如石祠和石墓等。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建筑体系的发展时期。北魏洛阳城在汉魏都城的基础上改建,布局为长方形,构成以宫室为中心的南北轴线,并设立东西二市。魏晋南北朝佛教建筑兴盛,出现了许多寺、塔、石窟和精美的雕塑、壁画,建造有许多自然山水式园林,显示了木结构和砖石结构技术的巨大进步。

隋唐是我国古建筑体系的成熟时期。隋朝建有世界最早的券拱大石桥安济桥,唐长安城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继续营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遗存的建筑物及城市宫殿遗址,布局和造型均具有较高艺术和技术水平。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是建于唐代的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部分建筑。

宋朝是我国古建筑的大转变时期。北宋改变了汉以来历代都城采用的封闭式的坊市制度,成为沿街设店的街肆方式。建筑构件标准化在唐代基础上有所发展,将作监李诫的《营造法式》是北宋管理各种建筑设计、结构、用料的规范。宋代的建筑规模一般比唐代小,但建筑造型更为秀丽、精细,并出现了多种复杂式样的殿阁楼台、流行仿木构形式的砖石塔和墓葬。两宋园林建筑更加盛行。现存宋代著名的建筑有太原晋祠圣母殿、泉州清净寺、正定隆兴寺和宁波保国寺等。

元代是我国古建筑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时期。元代建筑除继承宋代传统外,还受到其他民族甚至域外的影响。元大都按汉族传统的都城布局建造,规模巨大,规划完整,功能齐全。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建筑在全国普遍兴建。元代普遍采用辽代创造的“减柱法”,使梁架结构有所创新。元代现存著名建筑有山西芮城永乐宫、洪洞广胜寺和北京妙应寺白塔等。

明清是我国古建筑发展的顶峰时期。明代城墙和长城用砖石包砌,地方建筑大量使用砖瓦,琉璃砖瓦数量与质量均超过历代。同时民族建筑有所发展,地方建筑特色显著。经元代简化,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清代《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统一了官式建筑模式和用料标准,简化了构造方法。明清皇家和私人园林有很大发展,明末计成的《园冶》是专门总结造园技艺的精典著作。清代除园林建筑极盛外,还兴建了一大批藏传佛教建筑。现存8万多处古代建筑,绝大部分建于明清时期。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并设置租界,逐渐引入了西方建筑形式;一些留学欧美的中国建筑师,带回了欧美建筑的流行风格;而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依然根深蒂固地影响着近代建筑。20世纪初,由于传统和现代、中国与西方多种建筑风格的融合与交流,在城市规划、建筑单体和组群的设计中,出现了近现代建筑复杂多样的风格形式。

二、特点

我国古建筑单体外形的特点可概括为“高基座、木构架、大屋顶”,“木构架”是决定建筑单体结构的核心。

(一)梁柱式的弹性木结构体系

我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材,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结构方式。单体建筑的基本组成是:基座位于建筑底部,多为条石或砖石所砌,具有承托和固定木构架、保护柱基的功能;木构框架承托屋顶,并构成单体建筑整体形状与空间规模;围护墙具有防寒保暖及安全功能。木构架结构以榫卯相吻合的方式,将柱、梁、檩等丰要木构件组建成富有弹性的整体框架。

1.木构架结构的方式

木构架结构有3种不同方式,即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

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也称叠梁式。使用范围广,在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更为皇家建筑群所选用,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代表。

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柱子穿连成为排架,然后用柱、檩直接连接而成,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

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因其围成空间似井故名。其结构较原始、简单,现已很少使用。

2.基本木构件及其功能

木构架结构主要木构件有柱、梁、檩、枋、椽和斗拱等。

柱是直接支撑梁架,垂直承受上部荷载的构件。柱子种类较多,依其所在位置,分为檐柱、中柱、山柱、童柱和角柱等。

梁是古建筑上架构件中最重要的承重构架,它承担上架构件及屋面的全部重量。

檩是横向架在两组或数组梁柱木构架上的横木。由檩连接的两组木构架构成的空间称“间”,是建筑单体空间的基本单元。“间”也是描述建筑单体规模的量词,即四柱为一间。枋是屋檐下连接两根立柱的方形横木,位于檐檩和底梁下,是稳定柱和梁的辅助性构件。枋不具主要承重作用,但在辅助梁架组成整体中起重要作用,并且是檐下彩绘的重要部位。

椽是并排密集架在檩坡上的细木,构成木质屋顶,并承接覆盖其上方的屋面。斗拱是木构架结构中的小型部件。方形木块为斗,弓形木块为拱,向斜下方延伸的称昂,向斜上方抹去的叫蚂蚱头。斗面上有十字凹槽,两块拱弓形向上座于斗的十字凹槽中;拱的两端再放升斗,依次层叠配置,形成由下向上散开的斗拱结构。

斗拱一般安放在柱头和枋额上,是我国古建筑中特有的结构构件。其功能有:扩大立柱支撑面,承接梁头和枋头;支撑屋檐重量和挑起屋檐高度,增加入室阳光及防止雨水浸泡屋身,一般屋顶出檐深度愈大,斗拱层数愈多;增加檐下结构的装饰作用;斗拱也是等级标志,只限于在宫殿、寺庙及其他高级建筑上使用,斗拱愈多等级愈高;斗拱还兼具抗震作用。

3.木构架建筑结构的优势与劣势

木构架结构有多个优点:一是承重与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承担,由于墙体不承重,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作用,这种形式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它的这一特点;二是有利于防震和抗震,木材有弹性,木构架结点用斗拱和榫卯连接可减少地震对构架的危害;三是取材方便、施工快捷。木构架结构缺点是怕火、怕潮湿、易腐蚀。

(二)整齐而又灵活的平面布局

我国古建筑平面布局,大都采用均衡对称方式,沿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1.庭院布局模式

建筑组群特色,是指建筑单体在平面上的布局方式与规律。我国古建筑在平面布局上遵循一种简明规律,即以“间”为单位构成建筑单体,再以三四座建筑单体围绕一个中心空间构成封闭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多种形式组群。一个建筑组群无论规模多大,都是与外界隔绝的封闭空间。

(1)三合院和四合院:三合院是由三座房屋构成的庭院,分别布局在南北纵轴线北端及轴线东西两侧,南侧为院墙和院门。北端为主体建筑,体形较大;东西两侧为次要建筑,体形较小。四合院是在南侧院墙的位置上再建一座次要建筑。主体建筑长辈居住,东西两侧建筑子女居住,南房为仆人或客人居住。其布局和使用方式体现长幼尊卑,并有安全和防风沙功能。

(2)廊庑院:是规模较大庭院的一种布局方式,即在纵轴的北端建厅堂,东西两侧为回廊,在回廊的中间建房室。一般用于宫殿、庙宇或大型的住宅。

2.建筑组群类型

正规组群:正规组群有明显的中轴线,严格遵照中轴对称规则布局,多座庭院沿纵轴和横轴方向延伸对称排列。主要有宫殿、衙署、寺观、祠堂、邸宅等。

休憩组群:休憩组群是我国古代园林的灵活布局方式。建筑布局因地因势而异,没有固定形式。

(三)优美的艺术造型

我国古建筑艺术造型是东方建筑特有的艺术形象,其中以建筑单体表现最为直观,主要以宫殿、庙宇、宗族祠堂及邸宅等高等建筑为代表。

1.丰富的单体造型

(1)平面投影:建筑单体的平面投影,多为长方形;在祭祀与休憩建筑组群中有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正多边形和扇形等。

(2)立体造型:单体立体造型主要是正规殿堂,其他有亭、台、楼、阁、轩、榭、舫、廊和桥等。

2.多样的屋顶造型

我国古建筑常由屋顶、基座及墙体组合,创造优美的造型,尤以屋顶造型为最。通过举折,屋顶各个檩和梁在高度上具有不同变化,从而使屋顶坡面形成上陡下缓的曲面,保护屋身免受雨水浸泡。并在屋檐转角处起翘和出翘,既减轻屋顶重量,又使建筑轻巧活泼。常用的屋顶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此外还有盝顶、平顶和单坡顶等。

(1)庑殿顶:屋面四坡五脊,前后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侧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斜脊,俗称五脊顶。庑殿顶又有单檐和重檐之分,官式建筑中重檐庑殿顶规格最高。

(2)歇山顶:从外部形式看,是悬山顶和庑殿顶的结合,形成两坡和四面坡屋顶的混合形式,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斜脊,俗称九脊顶。歇山顶也有单檐与重檐之分。官式建筑中,重要大殿多采用重檐歇山顶。

(3)悬山顶:屋面仅有前后两坡,一条正脊,四条垂脊,正脊两端伸出山墙。

(4)硬山顶:屋面以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

(5)攒尖顶:屋面在顶部交会于一点,形成锥形,多在尖端置宝顶装饰。有单檐与重檐之分。

(6)卷棚顶:整体外貌与硬山、悬山一样,惟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面前坡于脊部呈弧形滚向后坡,两坡相交处呈弧形曲面。

我国古代遗留的建筑精品中,除上述单一造型屋顶外,还有由各种单体屋顶组合而成的复杂形体。屋顶以造型复杂奇特和形体气势宏大著称的主要有北京故宫角楼、黄鹤楼、岳阳楼楼、滕王阁等。

3.基座

位于建筑底部,主要由台基、踏道、栏杆和铺地组成。多为条石或砖石所砌。台基分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两类,须弥座又有一层、二层、三层之分。须弥座借用佛教的宇宙中心须弥山,凡是轴线上的高等级建筑,基座都采用须弥座。须弥座形体虽复杂,但主要特征是带有雕刻花纹和角线的基座中间收腰。

(四)绚丽而又淡雅的色彩

建筑木质构件外经抹平处理,再进行涂色绘画,既美化了建筑,又起到了保护的作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色彩与绘画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至明代才总结出一套完整手法和不同风格式样。建筑用色与绘画内容存在地域差异,宫廷与民间建筑差异更为突出。

1.色彩:春秋时代红、黄两色已确定为宫廷建筑专用色。南北朝和隋唐时代,宫殿、庙宇多用白墙、红柱、灰瓦。宋金开始,宫殿逐渐使用白石台基,红色墙、柱和门窗,黄绿琉璃瓦,明代明确规定了红、黄两色的皇家专用权。江南民间建筑多由白墙、灰瓦,栗黑或墨绿色梁柱构成。这种秀丽淡雅的风格和皇家庄严华丽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彩绘:彩画多出现于梁枋、斗拱及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殿式彩绘是元代以后皇家专用彩绘,主要有金、蓝、绿等色,分和玺彩绘与旋子彩绘两类。苏式彩绘是民间建筑使用的绘画形式,源于江、浙一带私家住宅与园林,后被普遍采用,包括皇家园林。

(1)和玺彩画:等级最高,多用于宫殿、坛庙主殿、宫门等处。构图在“≥”符号内,绘以龙凤为主题的图案,线条用沥粉贴金,以青绿红作底色,衬托金色图案,根据所画内容不同,常分金龙和玺、龙凤和玺和龙草和玺。

(2)旋子彩画:等级次于和玺彩匦,多用于官衙和庙宇的主殿、坛庙配殿和牌楼等处。主要特点是画有旋涡状几何图形,称旋子或旋花。

(五)丰富多彩的雕塑装饰

雕饰是我国古建筑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木雕、砖雕、石雕、竹雕及金、银、铜、铁等装饰,其中以木雕、砖雕和石雕为主。雕饰基本都在建筑部件上进行,雕刻技法可分为线刻、平雕、浮雕、圆雕和半圆雕等。我国雕刻多为浮雕和镂空雕,用材比西方丰富。雕饰题材有动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景和历史故事等。皇家匿建筑多为山河、云朵和龙凤等,民间则为山水、花卉、动物和人物故事等。

1.木雕:战国时代已经被采用,明清使用数量、内容、技法均进入鼎盛期,并形成众多流派和风格。

2.砖雕:最迟在汉代已经出现,明朝先烧砖后雕刻手法盛行,清代砖雕工艺进山步完善,出现一大批能工巧匠,逐渐形成南北两派风格,北方以山西为主,南方以苏州和徽州为主。

3.石雕:公元前12世纪殷墟中有石虎和石人等雕刻。石雕常见于须弥座、栏板望柱、抱鼓石、华表等,及石碑、石狮、佛像、石人、石兽等单体。

4.琉璃塑:琉璃瓦始于北魏,宋元以后大规模使用,明清形成固定的造型组合。宫殿坛庙建筑的脊饰有严格规制,屋脊的收束部分称鸱尾。此外还有瑞兽置于屋顶角脊,称戗脊兽。

(六)建筑与周围环境的配合与协调

我国古代设计师、艺术家和工匠,规划、设计和施工时都十分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对周围山川地势、气候条件、河湖径流和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力求建筑的体量、形式、色调、布局与自然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天人合一”的最佳环境空间。

免责声明:
1、本文系网友投稿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